2)第185章 臣,与皇帝共拜_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使整个国家在短时间内从一穷二白的农耕国度进步到现代化的都市。

  虽然房地产行业固然有它的诟病,但不得不说,这一条政令本身还是有其价值的。

  优秀的,便捷的基础建设以及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房地产所带来的。

  毕竟朝廷不卖地哪里来的钱做这些事情。

  仅仅一个三通,要是按照常规的办法来完善,以大明朝内部广阔的土地面积,以及建造难度,没有个几百年,去哪弄这么多钱和人力物力来完善。

  毕竟朝廷本身是不创造价值的。

  朝廷的属性是一个调配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换句简单直白的话来说,就是集中精力和资源办大事。

  如今朱瞻基要做的也是这样。

  通过金融和经济手段使朝廷掌握调配天下百姓生产力的能力。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想要百姓多少的钱,就能得到多少的钱。

  当然,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不能去做那杀鸡取卵的事情。

  而这种能力,是在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曾达到过的程度。

  也就注定了在那种制度和体系下的王朝,无法完成工业革命。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人说,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根本不可能诞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因为朝廷皇帝作为王朝的统治者,他本身就没有这种调配天下资源的能力。

  又何谈推动国内的工业革命。

  这一点,依旧可以用后世一部大明王朝的电视剧中改稻为桑之难来佐证。

  试想,皇帝朝廷想要南方停止种植水稻来种植桑蚕都那么难。

  更何况是将整个农业的比重来下降,向工业倾斜了。

  这种事情,在朝廷没有对天下有完全的掌控力之前,是绝对不可能达成的事情。

  即便你拥有了工业革命的一切必备要素。

  依旧不可能。

  而之所以西方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工业革命,是因为西方特殊的社会形态。

  说的再简单一些,工业革命前期在获得技术成功,甚至产业完善之前,肯定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比如火枪这个东西。

  在西方,他可能是某一个家族的私产。

  在完成后可以给他带来极大的利益。

  但是在东方,老朱说了,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东方压根不会有任何士族和贵族会花那么大的代价来做一件最终一定会被人摘桃子的事情。

  相比于花那么大代价去搞这些东西,不如想办法在官场摸爬滚打。

  即便是在后世的西方资本主义也是被国家法律所保护的。

  就好像东方将人民权益写入宪法是一个道理。

  这也是双方最本质的区别。

  所以打一开始,在明白这些道理的情况下,朱瞻基压根就没有想过说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单独的推动工业革命。

  且不说会不会成功。

  就算在系统的帮助下完成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