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百六十七节 与苏合作_穿越之大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六十七节与苏合作

  出售官办企业是一个长远眼光,如果只考虑短期,显然战争期间,这些企业能带来大量的利润,可是长久以后怎么办,战后呢,这些企业在此回归为整府的包袱吗。更何况即使是战争中,这些官办企业的效率,也未必赶得上让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来管理。更何况为了避免后来出现的大量弊病,现在处理起来不但成本最低,而且更容易处理掉。

  但是出售官办企业给私人也有很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是舆论风险,一个弄不好恐怕会被媒体揪住小尾巴不放,冠上什么出卖国家利益之类的大帽子。像明治维新显然是成功的,但是当年整府像财阀出卖大量官办企业也遭到了民间舆论的诟病。

  为此赵书礼想出了一个主意,以筹集军费为名义来出售,而出售的过程中一切透明,不直接转让给私人,而是通过股市出售企业股份。大量的官办企业,有计划的分批上市,最挣钱的最先上市。而恰恰遇到了大量的江浙资本涌入,于是出售很顺利。

  赵书礼从来没考虑到,这些年这些企业到底有多么庞大,现在他总算有了个概念了。1940年初开始的不到三个月的出售行动,卖出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竟然筹集到了一百多亿的军费。这一百多亿说多不多,其实也仅仅是收回了当年的投资而已,说少也不少,塞北币还是比较值钱的,尽管经过长达十年的通胀,币面价值比中央印发的法币不及三分之一,但足够塞北军支持一年的战争了,如果用来还外债,足够还清美国的三十亿美元债务,当然欠其他国家的,比如德国的十几亿马克,日本的四十亿日元已经被赵书礼列入坏账了,这笔欠债在他借钱的时候就已经勾销了,他只恨这两国太穷借不到更多的钱。

  出售官办企业的同时,还出售另外一种资产,就是冻结的日资企业。这些企业可不能用上市来处理掉,因为整府不是这些产业的所有者,而是通过拍卖的形势来出售。当然名义上是出租,赵书礼没想到的是日资企业的规模竟然不比官办企业差,竟然也出售到了一百多亿。当然总体上这些日资是没有官办企业规模大的,但是他们经营情况却比官办企业强了不止一星半点,每个企业不但没有债务,反而都是有大量盈余和流动资金的,非常受民间资本的欢迎。

  按照计划大量的官办企业、日资企业,会在1940年底全部出售完。同时按照计划,这些企业经过一年的适应,会很快爆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1941年时,塞北地区的工业生产力将完全超越日本,从而让中国在亚洲地区成为第一流的工业国家。当然前提是,这些工业的发展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可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