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章 清廷反应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珍)毕竟是隆中堂的人……”

  “制台大人,算上今年,皇上已经御极天下六十载了……”

  师爷却是忽地,语气悠悠的说道。

  六十载?

  满保只是略微琢磨了一下,便瞬间浑身通透,明白了过来。

  是啊!当今皇上在那个位子上,已然坐了太久。

  早就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英明神武的盛世明君了。

  尤其是近几年,今上这疑心病是越来越重了。

  所以,他若是为了讨好隆中堂,而刻意偏袒,隐瞒奏报,反而会出大问题。

  毕竟,皇上他老人家只是老了,不是傻了。

  当然,与师爷说的一样,有隆中堂在朝中斡旋,再加上自己尽快平叛,那估摸着皇上也不会真的降罪下来。

  但同样的,在皇上那里,也就别指望有什么印象分了。

  也就是说,这波他拼死拼活,冒着欺君的风险。至多也就是拉了那王珍一把,人家还不定会念他的好。

  说好听点,叫明哲保身,说难听点,那叫吃力不讨好。

  而与之相反,若是如实奏报,或许会使皇上震怒。但同样的,这不也代表他满保是个纯臣,喜欢说真话吗?

  哪怕是皇上未来殡天了,新君登基,也不会忘了他。

  试问,有哪个皇帝会不喜欢一个又有能力,还忠正纯良的臣子呢?

  且,这样做,也并不会得罪到隆中堂。

  那王珍虽在奏报里,字里行间暗示自己与隆中堂的关系。但实际上,犯下此等大罪,隆中堂怕是都很难保得住这厮。

  自己只是做好自己分内之责,隆中堂不见得会生气。就算生气,也不见得为了这么一个奴才,就来跟自己这个闽浙总督较劲。

  好吧!聪明人与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

  只要稍微提点一句,满保就全都懂了。

  “师爷大才,本督实不能及也!”

  满保由衷赞道。

  “制台大人谬赞,您花银子请某参赞机要,某不过是拿钱办事,实不敢当!”

  然而,师爷却是完全不买账,反而还言语中暗示满保该给钱了。

  满保见此,倒是没有生气,似乎早有预料:“来人,带师爷去账房领此番的请教银子!”

  “嗻!”

  一名家仆进来,熟练的领着那瘸腿师爷离开大堂。

  满保则是又拾起刚刚师爷置于桌案上的两封奏报,来回看了看。这才返回书房,起草奏折。

  按着今日的商议,满保对奏折情况一应如实奏报。既没有对王珍等人偏袒,也未刻意抹黑。

  还顺带,抬了一手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夸赞其洞察入微,仅仅从来港行船,就判断出台湾事变,确是个良将帅才。

  如此,在康熙的眼里,这满保就成了一个既爱说真话,又不吝推荐人才,提拔下属的纯良能臣。

  这就是一箭双雕了。

  到时,待台湾平定,自己和那施世骠必定可因功升迁。

  这就是关系人脉了。

  没他,施世骠作为主将,也必定有功。

  但有他这一嘴,那施世骠岂能不对他感恩戴德?

  是的,直到这时,无论满保,还是先前献策的瘸腿师爷。都只是觉得台湾叛乱这事有点大,但也没大到真事大的地步。

  而过了不知多少日。

  人在北京的康熙皇帝,收到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精心炮制过的奏折。

  虽然有些生气,但却果如那师爷判断一般。

  并未真的怪罪觉罗满保,反而还觉得这个臣子还算纯良,这等事也未刻意想着隐瞒逃脱。

  而已经年逾六旬,过了古稀之年的康熙,什么没见过?

  对于台湾的反叛,也只觉得有些惊讶。但至多至多,就是个明郑的格局。

  不过,作为皇帝,康熙还是于奏折认真批复:“此事甚大,正写招抚谕旨由驿发下。”

  觉罗满保(1673年-1725年),爱新觉罗氏,字凫山,号九如,满洲正黄旗人,清景祖觉昌安三兄索长阿之后裔,清朝官员。

  觉罗是这种已经基本出五服,跟当今皇室没啥关系后的姓氏。

  而,瘸腿师爷嘛,懂的都懂,绍兴师爷,哈哈!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