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1章 良禽择木而栖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清兵被子弹射中。

  然后……清军一触即溃!

  率先溃退的正是清军中的淮军。

  这些人又不傻,能跟着隆科多一起趁乱突围的,哪还看不出自己已经成了弃子。

  这些淮军溃兵还连带着冲垮了友军军阵,并且大多是故意的,只有大军越乱,他们才能跑的掉。

  接战不到一刻钟,这些下山的清军甚至连明军都没碰着,就全军溃败。

  山上留守的炮手一见半山腰的友军大败,都没看清怎么败的,随即也是脚底抹油,撒丫子就跑。

  大炮更是一炮未响。

  苏天威打的莫名其妙,但还是抓住机会果断带兵冲山,同时一边砍杀拦路的乱兵,一边大喊:“投降不杀!”

  半壁山就这么被攻下来了,比预想的还要容易。

  而剩下的田家镇更加不足为虑。

  明军直接两路夹击,一路如法炮制,使舢板船队抢滩登陆,一路则直接背靠半壁山陡斜,炮击对岸的田家镇。

  “轰轰轰!”

  一轮炮击过后,田家镇倒戈投降。

  不出半日,这处战略要冲就被明军拿下。

  明军迅速清理了横江铁索,随即带上降兵俘虏继续西进。

  兵至蕲州县,明军只是派兵登陆,还未来及着手攻城,蕲州县便不战而降。

  箪食壶浆,喜迎王师。

  这没啥好奇怪的,蕲州县的守军本就不比半壁山和田家镇多。

  隆科多知道,若田家镇防线被迫,那蕲州县是铁定拦不住明军的,充其量只能起到拖延作用,那就没必要留守太多部队。

  而蕲州县守军也没叫隆科多失望,当初五万大军都葬送九江了,就他们这千把人,拿锤子去守城啊?

  既然隆科多拿他们当弃子,那他们投降自也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军事,知道九江一役,隆科多已成强弩之末。

  武昌极有可能是保不住了。

  何况他们也算对得起隆大帅了,明军兵临城下才挟持县令开城献降,比那些大军未至就随时准备要投的强多了。

  郑定瑞只在蕲州县稍作休整,顺带建立起粮道据点,这才继续率军西进。

  到达源口,郑定瑞下令遣小舟走源湖(大冶湖),顺带将大冶县一并收复。

  大冶虽是冶铸重镇,但这里的驻兵实际就一千。

  虽都是从鄂军中抽调的精兵,但鄂军说白了,都是新兵蛋子。战斗力或许比之寻常绿营要强些,但也强的有限。

  郑定瑞为防万一,直接出动了三个千总,大半个镇的兵力,走水路速取大冶县。

  大冶县。

  惊闻有数千红衣着甲,举日月旗的明军从源湖来攻,已经知道隆总督兵败九江的大冶县令吓得连城也不敢守了,直接乔装弃城而逃。

  完全忘记自己手上还有一千兵马,而且还是隆总督专程从鄂军中抽调的精兵。

  连县令都跑了,整个大冶县瞬间不战自乱。

  那一千鄂军驻兵见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场全军倒戈。还充当起了带路党,带着来攻的明军前往控制了官府的冶铸场。

  短短半月不到,郑定瑞的西征军连破两县。

  不光夺取了长江一线战略要地田家镇,还拿下了冶铸重镇大冶县。

  若算上清理横江铁索以及建立粮道据点的时间,明军几乎可以说是一仗没打。

  不是在行军,就是在接收伪清投降地盘。

  九江一役带来的连锁反应实在太大了。

  虽然隆科多明令禁止宣扬九江一战详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五万大军东征讨贼,回来不过万人。

  水师更是近乎全军覆没。

  两相比较下,隆科多似乎还不如将实情和盘托住,因为这种事你越遮掩,反而别人想的越多。

  但也没差了,隆科多就算真和盘托住,估摸着别人也会以为有所隐瞒,亦或是大家伙该投王师还是投。

  这些人投降不是在于隆科多败的有多惨,而是在于隆科多败了,而大明王师西征了。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

  先浅更一下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