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9章 皇上,该修皇陵了!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令低价贩售手中囤积的暹罗稻米。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而且说是低价,也只是相对于国内稻米的价格,这些商人实际还是有的赚。

  大明没搞以工代赈那一套,这在古代不现实,尤其还是饥荒之年。

  户部的赈灾流程很常规,先是拿出粮食赈济灾民,再收拢流户百姓,并现场编户齐民。

  随后这才安排灾民逐步恢复屯垦,并且凡是被官府救济过的灾民,必须种植红薯、玉米、土豆这些高产作物。

  官府会借给他们种子、农具与耕牛,没有利息,只要将高产作物种满一整年就可。

  这是在利用赈灾的机会,强推红薯、玉米了。

  只要百姓坚持种过一年,那就必然能体会到高产作物带来的好处。再加上大明朝廷不像满清那样,既鼓励百姓种红薯,又拒绝以红薯缴纳税粮。

  与前明中后期的老朱家一样,不仅大肆发行宝钞,甚至连宗室俸禄都有大量宝钞抵扣,却又完全不以宝钞为税。

  纯纯耍流氓。

  “户部这次却是做的不错。”

  朱怡炅微微点头,提笔朱批:“户部办事得利,卿当勉之。”

  看完了户部,朱怡炅又拿起工部尚书李伯逊的奏本翻阅。

  “臣恭请重修紫禁皇城!”

  开篇就让朱怡炅直皱眉头,耐着性子看下去,这才脸色稍稍缓和。

  李伯逊并非是在哗众取宠,故意引起皇帝注意。

  此前朝臣建言重修南京紫禁城,被朱怡炅以耗费太大,过于铺张浪费为由拒绝。

  但实际上,内部六部为首的大明朝臣却是从未放弃过这个想法,倒不是他们真的关心皇帝住的好不好……应该说也有关心。

  因为皇帝住皇宫,除了表面的奢侈享受以外,也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

  先前大明这边长期处于征战状态,不仅确实挤不出钱粮修皇宫,同时也没那个精力和闲心去关心这些杂事,所有财政力量几乎都在为军事服务。

  但现在,南北战场大捷,甚至南赣还出乎意料的拿下了湘东半片,打通了明军进兵湖南的桥头堡。

  满清大败,损失惨重,天下形势已然渐渐明朗。

  李伯逊作为工部尚书,这时候旧事重提,请旨重修皇宫,自然也合乎情理。

  不说别的,只从人心角度,皇宫代表着皇帝的面子,朝廷的威严。

  这个两江总督府改建来的严格来说压根不能算是皇宫,大确实足够大了,也能满足明廷君臣的朝会工作需求,但其充其量只能算是个行宫。

  且不提天下人知道会如何想,就今后有外藩朝贡大明,听闻天朝皇帝的皇宫居然就是个地方总督府改建来的行宫,那这也未免太过掉价了。

  官方点的说法就是,会影响到大明的国际影响力。

  哪怕现在不修,那也得先定个章程出来。

  即便是不修的那么豪华,但至少面子工程得有。

  而且,除了请旨翻修紫禁城,工部还隐晦的提及了一下:皇上,该给皇陵选址了。

  给谁选皇陵,自然是皇帝自己。

  嗯,朱皇帝人还活着,甚至后宫都没几个,嫡长子加独子也才一岁不到,就要开始给自己修皇陵了。

  这很正常。

  古代皇帝,基本都是登极时就开始给自己修皇陵,直到驾崩,皇陵才停修。

  真正死后才修皇陵的,有且只有宋朝,原因在于赵匡胤。

  至于到底为啥,这不用说,应该都明白。

  朱怡炅看完,细细思索片刻,提笔朱批:“紫禁城翻修之议,可先就此定个章程,切记不可太过奢华。至于皇陵选址,朕自有主张,且容后再议。”

  皇帝的朱批也有很直白的,比如雍正就对田文镜批过: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