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5章 台弯府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65章台弯府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大明新朝的科举专门加入了历算题。

  不再是先前单独列出的明算科,而是必考题,直接占比四成。

  这个改动对于传统士子而言,可以说是相当致命了。

  不过朱怡炅要的就是逼这些士子们去学习历算,接受新学问,不要困在八股文的框架下。

  而且,朱怡炅没有直接取缔八股文章,还留下六分比,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刘统勋理所当然中了,虽不是解元,却也是榜上第三。

  早在明军进兵山东前,刘统勋就已经在有意的学习了解历算学书。不仅是历算,还有各种海外图志,也是来者不拒。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高凤翰也通过了,虽是倒数第二名,但却实打实考上了。

  这其中的原因,全在于高凤翰对科举已成执念。所以在确定八股文没有天赋后,便果断跑去学习历算,准备去卷明算科。

  高凤翰先前说的没错,今年科举明算科并入进士科。对他们这些八股文差的考生而言,的确是大占便宜。

  而且高凤翰八股文写的不咋地,不代表其文学造诣不行。

  这位可是凭借文学造诣跟郑板桥他们成为好友的,生前得过郑板桥等人的资助,死后郑板桥还亲自为其墓碑题字。

  历史上,乾隆元年地方官还曾举荐高凤翰去考博学鸿词科(宏避讳乾隆的弘历),这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润色诏书的官。

  因为八股文的制式文学把考生卷的语文水平稀烂。

  关键还在于高凤翰写的一手好字,济南府考官见到其卷子都不由赞叹:“好字啊!这是谁的卷子?”

  也就是随口一问,大明新朝虽取消了誊录制(就是让人把考生试卷重新誊抄,防止字迹被考官认出),但还是有糊名的。

  糊名、誊录都属于科考常规防弊手段,且还是最后一道手段。

  只不过,这两个防弊手段一经出现,就引得很多诟病。

  比较有名的,顾炎武就认为糊名、誊录让考官只能通过一篇文章来判断考生,而忽视了考生个人道德品行,选出来的可能并非众望所归的人才。

  清末,刘坤一、张之洞也曾主张废除誊录,认为无害于取材而有益于防弊。

  且誊录过程中,讹脱毁失,作弊改窜,大省尤甚,万卷笔迹考官无法一一辨识。若欲舞弊,仍可藏关节于字句之中,故防弊实不在此。

  大明新朝乡试考官都是中枢下派,自然不存在认出考生字迹。

  高凤翰在满清这边几次三番考不中,好不容易推荐做官。还被官场斗争卷下大狱,散尽家财后才勉强保命。

  却不想,到了大明新朝,居然中了。

  看着放榜上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哪怕是倒数第二名,高凤翰还是忍不住痛哭流涕。

  刘统勋上前笑道:“高兄长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