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6章 治天下难_大汉永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禹见识卓绝,更始政权果然自己内斗,见识浅薄,分崩离析。

  邓禹不光在政务方面惊才绝艳,而且他在慧眼识人方面也很有独到之处。经他看中推荐的人才,像云台将中的吴汉、贾复、陈俊等,后来都成了刘秀政权的顶梁柱,为刘秀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的江山终于安稳下来了。

  刘秀再次对那些与自己的浴血奋战的老兄弟进行了封赐,邓禹被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为了体现自己对学弟邓禹始终高看一眼,刘秀还封一送一,把邓禹的弟弟邓宽也封为明亲侯。

  “嗯,仲华说得很有道理,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这个时候,一旁的郭伋开口了,“陛下,此事还要慎重,毕竟三公九卿制度延续了几百年,必然有它的道理,这可关系到国家大事。”

  他如今都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身体佝偻,但眼神又力量,估计还能活十几年。

  郭伋的高祖父叫郭解,在汉武帝时期以仗义行侠而闻名。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任蜀郡太守。

  郭伋少年时便胸有大志,汉哀帝、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后担任渔阳都尉。

  王莽时期,郭伋担任上谷大尹,后升任为并州牧。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郭伋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郭伋多次向光武帝进忠言谏诤。

  这个尚书令可了不得,位低权重。

  汉初,尚书令名义上是少府的属官,实际上直接听从于皇帝,平日侍从皇帝,职位低下,没有定职,也没有实权。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削弱相权,汉武帝在宫墙之内设立了中朝,开始让尚书令参与朝政,和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员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自此,决策机构由原来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变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内朝。只不过中朝创立不久,尚书令的权利还比较小。

  起初,汉武帝任命宦者来担任尚书令,称“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担任“中书令”的宦者往往熟悉法令、典籍惯例、擅于上奏请示。

  汉宣帝后,尚书台还可以任命地方官,考察朝廷大官。一般来说,尚书台负责任命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而丞相则只能任命二百石到四百石的官员。

  汉成帝时,“中书谒者令”的职权和属官进一步扩大,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再选用宦者,而是由士人担任。此时“中谒者令”的职权主要是处理宫内的日常事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越来越重要的,像是霍光,王莽都干过这样的职位。

  “陛下,臣认为轻易不可改,目前大汉天下初定,以稳固为主,若是制度再改变,怕又是王莽旧事,还是依照大汉旧列吧。”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