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 143 各有利弊_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神迹提到自己,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只是

  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自唐宋以来,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天下足“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钱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