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四章 成名养望_朝为田舍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贡瓷一事自然烟消云散,完美掐断。

  心里再三权衡了几遍,黄文锦越想越觉得这个理由很完美,对下面的村民能交代得过去,对甄官署的官员也交代得过去,毕竟牵扯了命案,县衙查封是天经地义的。

  “你在家歇息两日,消肿后再去走访一下徐憨的家人亲眷,把这桩命案钉实了,本官便下令封停石桥村的瓷窑。”

  “晚生领命。”

  看着陈济元那张丑陋到无法形容的猪头脸,黄文锦嫌弃地闭上眼,挥了挥手。

  “你走吧,消肿以前莫出门了,青城山上道士多,小心被他们收了……”

  黄文锦神色淡漠,宛如提上裤子擦都不给擦的渣男。

  …………

  两天后,宋根生独自站在青城县的一家酒楼外,神情畏缩,如履薄冰。

  人生总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改变,有时候觉得很细微,多年后回头再看,却已是天翻地覆。

  宋根生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在改变。

  他被顾青一脚踹出了石桥村,并且很认真地告诉他,想要当官,必先养望。

  “养望”是进入士林圈子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科考基本没有希望的情况下,通过养望的方式进入士林,再谋得一个小吏的职位,便算是半只脚踏进官场了,再往后,想从“吏”升为“官”,可操作的方式便容易很多。

  按照顾青的嘱咐,今日是宋根生的扬名之日,在某个公开的场合,题一首旷古烁今的千古佳句,被人广为传颂,从此声名大噪,这个“望”便算是基本养成了,从此以后宋根生不再是宋根生,他是青城县乃至剑南道文人口中的“宋大才子”。

  道理当然没错,可宋根生此刻站在酒楼外,心情却分外挣扎。

  因为他用来扬名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东西,而是顾青的,虽说顾青不介意,可他还是有一种深深的羞耻感。

  此刻的他,忽然很后悔为何中秋那晚听到了顾青的那一句随口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更后悔为何事后非要追根究底,得到那首长短句的全文。

  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是那个简单而快乐的山村少年。

  可惜宋根生已无法选择,顾青告诉他,今日若不扬名就莫回石桥村了。

  站在酒楼门口犹豫许久,宋根生终于还是咬了咬牙,进了酒楼。

  酒楼很简陋,一个县城里的酒楼当然不能指望它多高档,除了颇有家底的文人和商人,寻常人家也消费不起。

  宋根生不缺钱,临行前顾青塞给了他一大把。

  进了酒楼,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酒楼里的客人不少,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是读书人结伴出行游玩的时候,青城县位于剑南道,蜀地多山,风景奇峻,且蜀地宗教繁荣,僧寺道观众多,正是大唐读书人喜欢游玩的热门景点之一。

  宋根生坐在酒楼里,颇不自在地左顾右盼,在店伙计的笑容值快耗干时,终于期期艾艾地要了一壶绿蚁酒,和两样佐酒的菜。

  店伙计热情哈腰,马上要下去传菜时,宋根生叫住了他,神情羞赧地问店伙计能否给他笔和墨,店伙计一愣,上下打量他一眼。

  穿着长衫,相貌清秀,身材瘦削,透着一股文质彬彬的味道。

  嗯,文人。

  准确的说,是喜欢乱写乱画的文人。

  这个年代的文人确实有乱写乱画的习惯,尤其是在风景区,千年后的人认为这是没素质,这话没错,但也要看人家乱写乱画的内容是什么,写个某某某到此一游当然没素质,但若是写下一首名垂百世的绝妙诗句,那便是文雅之极,谓为百年佳话,而留诗的地点,日后也将成为著名的景点,供后人来此憧憬凭吊。

  人与诗,诗与景,都是互相成全的关系。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