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17章 萨尔浒旧事(祝各位书友端午节安康)_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起死去多年的杨镐,原先和杨经略认识的人,如裴大虎金虞姬等,莫不伤感。

  杨经略的过往,浮现眼前。

  这个生命力顽强的老头,没死在万历援朝的蔚山战场,没死在萨尔浒大战(作为统帅应该随军出征),没死在开原军入关“勤王”的路上,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京师。

  在开原时,刘招孙曾听过这么一句话:

  辽兵善走,经略善活。

  说的是辽镇打仗善于跑路,杨经略打仗善于保全自己。

  萨尔浒之战惨败,对辽东和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萨尔浒之战虽已过去十三年,复盘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经验教训,对于此战当事人之一的刘招孙来说,自然意义非凡。

  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努尔哈赤在辽东连下抚顺等城,万历皇帝决心来一个“犁庭扫穴”。

  大明帝国的官僚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此时朝鲜使者通报,建奴不仅要攻打辽沈,还要突破山海关,入关劫掠。

  怠政二十多年的万历皇帝,终于开始上朝,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筹措兵饷,忙得焦头烂额。

  由于旧病发作,老皇帝头晕目眩,只得叮嘱内阁首辅方从哲传谕兵部,立即行文差人,向各地总督、经略、总兵传达旨意:选择精壮军兵,整顿人马器械,相机征剿,以除边患。

  接下来,大明集合天下精锐,分四路围攻赫图阿拉,最终在萨尔浒惨败。

  如今太上皇穷尽国力,征调八万大军,以三路精锐,合击平壤,志在必得。

  虽然明军与齐军战力不可同日而语,朝鲜军和后金八旗也不是一个概念,不过,十三年前那场大战,与如今朝鲜战场上形势颇为相似。

  在刘招孙看来,岳父杨镐制定的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战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严重失误。

  当年叫门天子御驾亲征,明军精锐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锅端,之后明将行军打仗,用兵部署,都尽量将兵力分开,名曰分进合击。

  万历三大征中,明军对付蒙古人哱拜叛变,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用的都是这分进合击之策。

  萨尔浒地形崎岖,山峦不高,到处都是密林,小径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七八万人的后勤也是这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分兵本就无可厚非。

  杨镐的分兵部署,不过是明军的传统艺能,是常理之下的最优解,没什么好指责的。

  如果这个策略能得到有效贯彻(在一个强有力指挥中下下,杜松不抢进,李如柏不观望,马林不分兵,且四路人马相互配合),四路人马各司其职,东路军担任疑兵,李如柏加强攻势,杜松马林出奇制胜,努尔哈赤断无活命可能。

  原本是成化犁庭的升级版,最后打成了辽东战局的丧钟。

  至于提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