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章 史料&见律师&不要死_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这本书的作者,是大楚乾岁年间的弘文局内阁学士秋行安。乾岁皇帝是崇安皇帝的儿子,这本书成书时间,是乾岁十二年。编纂此书的秋行安搜罗的很多资料都非常有价值。有当时的官书,包括时事记载和起居注、也有很多有名的私家记载,包括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加上秋行安以两朝老臣,当世大儒的智慧,去粗取精,甄别遴选,这本《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在史学界非常有价值。

  虽然《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记载的就只是崇安一朝的大事,但由于崇安帝在位时间很长,所以内容加起来甚至比几位皇帝在位时期的事件都多,故而独立成册。三十六年,指的是从崇安五年,至崇安四十一年所历经的,基本上算是全方位展示崇安年间的风貌了。

  陶清风在其中找到了燕澹生更为详细的描述。燕澹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更名为燕澹,没有说明理由,另外:最让陶清风惊讶的却是——

  燕澹,一生未留任何可考的文墨传世。就连学生记录老师语录的记载都不曾有。之所以这样笃定,是因为秋行安明确的注疏:惋惜燕公厚才,未留文墨传世。尝闻著书三百卷,藏于内室。燕公病中曰:焚之。亦不许学生录其言语行状。

  著书三百卷,焚之……虽然只是个听闻,也并非确有其是,陶清风依然内心充满着震惊、惋惜、甚至读书人的捶胸顿足的无声抗议。

  燕澹为何要这样做,读书人一辈子,又官至太子少师的官位,却连一点文墨都不留给后人吗?甚至还规劝弟子不要录他的言行举止。

  还是说——陶清风心想,燕澹官居高位,如履薄冰,不著书立说,是为了避免被政治攻讦?

  可就算是那样,在交代身后事时,应该并不需要顾虑这些了吧,还是说为了防止子孙后代受牵连,甘愿把自己笔墨付之一炬?

  燕澹的这篇传记,收录于《郭燕屈刘何列传》中,每个姓氏分别代表臣子姓氏缩写,也不只是单人,如果是同族、同宗也会录在一起。“燕”姓氏下方,除了燕澹生之外,就是他同族的两位兄长,燕放生和燕宇生,一个最后官封兵部尚书,一个做到中书省又辞官了。后辈录了两人,是燕澹族弟的孩子。他自己的子嗣,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列传记载里?

  陶清风刚才看记载扫得很快,很多地方没有细看,他重新从头翻起,很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郭燕屈刘何列传》。

  他首先细读的是燕澹升迁历程。秋行安著说:“澹,少敏,博学有俊才,左太师举贤良为方正,以对策为议郎,后迁谏大夫、左曹中郎。每奏,进可博群书,上器其能,赐以中书监之副。澹固辞,左迁国子监祭酒。※”

  陶清风心想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