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0章 高山_神话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彪请荀彧入座,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重新抬起头的时候,眼神中多了几分凝重。“文若,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杨公请讲。”

  “有汉四百年,求仙问道、梦想长生的天子不少,有哪一个像当今天子这样,尚未弱冠便愿意为求仙问道而弃皇位如弊履的?”

  荀彧眉梢一颤,略作思索。“杨公,你可能想得差了。陛下远赴玄冥海,可不仅仅是求仙问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仅无法解决子嗣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危及性命。他去玄冥海,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他现在滞留弹汗山不归,还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荀彧迎着杨彪的目光,点了点头。他答得很肯定,心里却有些不安。他有一种感觉,自己并没有说服杨彪,可能也无法说服杨彪。

  杨彪笑了笑,摆摆手,示意荀彧不要激动。“好,我们暂且搁置这个问题,先说第二个。在那么多想长生的天子中,有哪一位是孤身远行,以身犯险的?”

  这一次,荀彧无话可说,连连摇头。“从来没有。”

  杨彪接着说笑:“第三,有哪位天子在世时就设立辅政大臣,并且真正将大权托付给辅政大臣,又利用百官牵制大臣,权柄下移,而不是一手掌控,集权于自己手中?”

  荀彧目光闪动,没有吭声。他可以说刘辩设立辅政大臣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可是现在刘辩回来了,依然滞留弹汗山不归,就不能用不得已来解释了。更何况,他之所以这么急着赶回来,就是知道刘辩有心放权,在皇权与臣权的争斗中主动让步。在这一点上,杨彪的理解大体上并不错,并由此推出刘辩的胸怀比刘协宽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虽然还不知道刘协在监国期间与辅政大臣之间的关系如何,可是从他诿过于贾诩来看,他显然禀承了不少法家的为政观点——集权于上,天子手握权柄,超然于法律之外。而始作俑者就是他荀彧。他虽然一心想通过刘协来重振儒门,但是法家的为政理念却也是深入到荀氏礼法血液中的。刘协是不是接受了他的礼治思想还说不定,但已经接受了他的法治思想。

  刘辩放权,刘协收权,两相对比,哪一个对儒门更有利,一目了然。

  荀彧忽然有些怀疑,自己千里迢迢的赶回来辅佐刘协,是不是舍本求末了?希望刘辩没有子嗣,只能以刘协为嗣君,是不是有些偏执了?

  看到荀彧的神情变幻,杨彪语重心长的说道:“文若啊,陛下远赴玄冥海,也许是不得已。可是并不代表他就要亲自去,更不代表他要孤身前往。朕即国家,举一国之力,求一人之长生,才是天子常见的做法。历代帝王,有几个是将这样的责任挑在自己一人肩上的?秦始皇、孝武皇帝是怎么做的。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