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百二十四)北洋政府“共和版”_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多日的商议,在南方三大总督和几位枢臣的倡议下,群臣和6续赶到的一些外省代表公推,以李鸿章为大清国“执政”(这回不是总统了),孙毓汶、张之洞为“参政”,成立临时“共和”政府“政务院”,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原来的朝廷在京官员分别在政务院及六部中担任各种职务,随后李鸿章以“执政”的名义和各枢臣督抚通电全国,宣布“朝廷公议,避乱旅顺,以保国家”,并呼吁北京和盛京双方“为免生民涂炭,立即实现停火”。

  因为旅顺在北洋地区,这个大清“临时共和政府”被后来的历史学者称为“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居然提前出来了一个“共和版”,历史在这里,又拐了一个大弯。

  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弄的这个“共和”通电其实是很高明的,这帮老家伙在里面并没有自称自己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没有指明北京和盛京方面为“非法”,而是俨然以大清朝廷的“继续者”自居(毕竟原先朝廷的主要官员现在都在旅顺了,而且又得到了众多地方“封疆大吏”的支持),要求交战双方立刻停火,既向全世界表达了希望国家安定的意思,又表达式了北京及直隶地区陷入战火的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在北京的“中华帝国”政府脑“辅大学士”康有为知道后立刻表声明(他们那里已经没有电报了),指责北洋政府为“非法自立”,他的指责尽管义正辞言,可他“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名头现在已经“响遍天下”(这也是孙纲搞的鬼),根本没有人听他的了,盛京方面则号召各地起兵“勤王讨逆”,对北洋方面的“共和”声明不予理睬。

  这帮满人可能觉察出来了没有多少汉人听他们的了,所以在山海关坚守不出,而北京方面。袁世凯和董福祥两军会合后,声势大震,袁世凯可能感觉到了这些满人在山海关等什么(据孙纲的观察应该是在等俄国方面的支援),又看到北洋方面居然没有支援这些满人地意思。遂和康有为及董福祥商量后,主动出击。开始向山海关进,准备和这帮满人的最后残余力量进行“决战”。

  袁军得到了甘军的支援。又因为董福祥几乎将甘军的所有军火辎重都带来了,袁军经过这么一补充,力量变得空前强大起来,袁世凯选择主动出击,应该是一个明智地选择。

  孙纲通过情报已经知道了。袁军此次进攻山海关,可以说精锐尽出,志在必得,袁军总兵力为16ooo人,轻重火炮共4o余门。而增祺和满洲王公组成的“讨逆军”地总兵力虽有4oooo人之众,火炮也有1oo多门,加上得到了部分山海关守军的库存枪炮,实力又有所增强,从人数和装备数量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