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章 朝议 (下)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用?”

  蹇义也很清楚,朱棣这是在偷换概念。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为了南洲利益,今天又为了太孙带回来的银子,一直争吵不休,让皇上有些厌烦了。

  他开口辩道:“臣等站在这里的作用,一是替陛下将恩泽广施天下,二是让陛下在做出决策之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臣自知这些时日陛下失望,但万般事务总有尘埃落定之日。”

  朱瞻基在一边听的连连赞叹,他当然不是赞同蹇义的所有话,但是他对大臣的定位的确很精确。而且此人的思路和智慧都是非常厉害的。

  如今的大明的确没有分工明确的基础,因为专业人才不够。

  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绝对不是底层不识字的百姓,而是有知识基础的人才。

  这个知识不一定是儒学文才,可以是数学人才,可以是工匠,可以是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是账房等等,只有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发明,他们的改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大明现在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专业人才。

  一千多年来,儒家对其他行业的大力压制,导致了国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只能靠过去的历史经验。

  这也是东方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停滞不前,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却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循环的主要原因。

  儒生讲究的博学广才,虽然这个博,这个广只限于儒学的范围之内。

  他们对什么事都有只知道皮毛的经验,却不知道这些知识体系背后的形成原因,更不知道该如何拓展。

  不,他们根本不允许拓展,只能向古人学习,古人就是神,就连怀疑古人错了都不行。

  任何改变都是对信仰的亵渎,对古人的不敬。

  因为,他们也想成为“古人”。

  就连朱棣这个皇帝其实也是这样,他现在要西征,为的就是一个身前身后名。

  但是现在,为了解决问题,他毫不客气地说道:“那要拖到什么时候?难道仅仅为了一些银子的分配,你们要吵到明年?你们谁有夏尚书精通账目?你们谁有夏尚书对大明的财政了解?你们谁有夏尚书更能清楚大明哪里更需要银子?但是为了一己之利,或者说为了一个部门的利益,却忽视了大明的整体利益!在你们看来,到最后你们相互妥协,各自分到一些银子,明年的公费更宽松一点,就是好的。但是对朕来说,对大明来说,这却是最大的浪费!”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连被朱棣维护的夏元吉这个时候也觉得羞耻,他跪下俯首道:“陛下,都是臣无能……”

  “平身……”朱棣叹了口气,就坡下驴道:“此法则是必须要推行的,不过蹇尚书你的意见也很中肯,将大臣们限定在一目一纲,确有些因噎废食,朕可允许凡在大朝会期间,大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