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伊犁小雪豹,野化之路难|伊犁鼠兔是兔还是鼠_范蠡:治国良臣,商人始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也未得到回应。张培伟还曾试图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捐款,以便能够继续喂养雪豹,但在众多媒体质疑他捡拾饲养小雪豹的合法性之后,这个愿望也随之落空。

  5月5日,张培伟告诉记者,伊犁州林业部门已经口头承诺,要给他出具一份官方的书面意见,肯定其饲养小雪豹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承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至于补偿的数目,张说,“目前还不知道。”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伊犁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努尔玛提,向他求证上述事宜的真实性,他表示“无可奉告。”

  “野化之路陷两难处境”

  一些关心此事的网民认为,造成小雪豹在人工环境中长大,跟张培伟最初的无知有直接关系(误将小雪豹当斑猫养),小雪豹因此丧失野外生存能力,“张是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还有网民说,“也说明目前政府对于雪豹的保护宣传还远远不够。”而小雪豹被长期滞留在伊犁,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恰当的安置,则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伊犁想把小雪豹留在当地,“不排除拿小雪豹要项目的想法”,“也不排除将小雪豹作为公园展览或公园之间交换的期许”。

  记者就此向伊犁州林业部门求证时,有关负责人没有对此表态。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则对小雪豹野化之路表示:“并不很乐观。”马鸣是目前国内连续数年在野外跟踪研究雪豹为数不多的专家,他带领的课题组摸清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部分区域雪豹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状况。

  他认为,小雪豹的野化,“面临两难的处境”。他说,雪豹是高山物种,要进行野化训练,至少应选择在2500米到3000米的海拔高度,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野化训练基地。同时,野化训练也需要专业人员,这就需要足够多的前期投入。“而我们在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上,恐怕都存在困难。”

  “野化的过程也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马鸣举例说,国外有一位专家试图野放一只荒漠豹,该专家一直跟踪训练了4年多,到现在也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野放。再比如野马的野放训练,从人工繁育之初到现在已持续了20多年,虽然有一批野马在野外生活了数年,但到现在仍不能说已经完全成功。

  马鸣说,野生动物天生具备一定的野性,但在人工环境下长大的小雪豹的野性如何?这需要有个正确的评估。“到底能否野化,进行野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有个科学的评估,然后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马鸣说,从专业立场看,他目前还不能武断地说能不能野放,要不要野放。“这要看有无野放的能力”。他认为这个“能力”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小雪豹本身的情况,还要看各方为野放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他希望此事能引起国家的重视,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