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甜枣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乱,明面上看,是在“检籍”过程中,被贪官污吏逼得走投无路的一群人揭竿造反。

  实际上,是各地庶族地主对“检籍”的反抗情绪,酿成了这场变乱。

  萧赜手上有兵马,可以镇压这样规模的叛乱,也不介意再镇压个几次。

  但是,当民情激愤到一定程度,爆发的叛乱规模必然远超唐寓之之乱,这可是会动摇王朝根基的。

  所以,萧赜选择退让,息事宁人,检籍不了了之。

  张铤今日说起“唐寓之之乱”,是想提醒李笠,等“检寺”结束后,开始向地主们征粮、征税时,可能面临什么局面。

  若以为只要干掉几个敢出头的就能万事大吉,那可就麻烦了。

  地主们没一个愿意老实交税(田租)、交出隐户的,无论士、庶都是如此。

  小地主实力不够无法硬扛,心里有不满,也只是在家发发牢骚,大、中地主们心里不满,自己不会跳出来,却会撺掇别人跳出来。

  真要是那样,可不妙。

  三吴各地,乃至全国各地,隔三差五就冒出几个反贼搞事,四处流窜,袭扰郡县,官军四处平叛,只会疲于奔命。

  兵马频繁调动,必然大幅增加开支,而时不时爆发的叛乱,会影响当地百姓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譬如某地,春天时爆发叛乱,即便官军很快将其平定,可百姓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

  若叛乱爆发在秋天,影响也不小。

  而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郡县又要加强兵力驻守,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张铤认为,在之后开始的“检籍”之中,存粹使用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软硬兼施。

  也就是打一棍,给一个甜枣,

  所谓的“甜枣”,就是给庶族(寒族)以相对公正的入仕当官途径,只要保障这一点,庶族(寒族)地主们,会合作的。

  行府兵制,让寒族子弟有机会以军功入仕,算是一个办法,但江南的地主未必愿意子弟从军,凭军功入仕。

  因为打仗会死人的,不是哪个父母都舍得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也不是每个追逐功名的人,有勇气上阵杀敌。

  尤其对于那些清高的读书人来说,从军就是“犯贱”。

  张铤给的办法,是“吏转官”,实行另类的吏选(这里的吏指的就是吏,而不是官):

  通过考核,将三吴地区一些确实有真才实学的郡县吏员,进一步提拔,为官(流外官)。

  在新的职位上进行历练,为期一到三年,只要历练表现合格,就能“入流”,即成为流内官。

  这里所指的“吏”,不是贱吏,而是佐吏级别的吏。

  三吴地区的郡县佐吏,多为寒人子弟(小地主出身),多有宗亲,在地方上关系盘根错节。

  只要让这些人有了盼头,并且切实吃到“甜枣”,那么为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