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四章:棘手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的主官,地方也乱不起来,因为老百姓该干啥干啥,他们不乱,国家就乱不了,左右无非换一批干部,空怠一段时间的政事罢了。

  南京眼下乱糟糟的,不是这次肃贪掉了多少脑袋,而是因为税课司牵扯到税收,而税收又牵扯到五年计划的核心,再过两年就到了一五的收官年,南京这群官僚担心完不成指标要黜落所以才奔走串联,希望劝皇上收收手,转移一下中央的重心罢了。”

  解缙听得连连点头,但还是嘿嘿一笑说道:“这大局解某看不透,有杨阁老在就成,总之要不了多久,阁老您就要复起了。”

  这话说得杨士奇迷糊起来,按照他的猜想,朱允炆起码要等到郁新带领文官集团跟宗勋掐起来,打到一地鸡毛的时候才会起复他,这个时间最快也要一两年,可是听解缙的意思,似乎这事又迫在眉睫了?

  “明年,郁敦本的岁数就到红线了。”

  解缙一句话让杨士奇顿时站了起来。

  千算万算,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才想起,郁新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转过年就到了七十岁自动卸任的致仕红线。

  不仅杨士奇没想到,连朱允炆也把这茬给忘了。

  要不是朱高炽拿着明年即将致仕的京官名单找到他,他都没想到郁新竟然已经这么老了。

  如果要是按照原时空的历史,郁新本该两年前就死于户部尚书的任上,可能是因为这个时空没了靖难,少了一次惊吓,加上过早的入阁,不用在户部劳心那么多国事,两相之下这条命也就硬挺了许多。

  到了红线就要退,这条规矩朱允炆还是希望大明的官员能够遵守,尤其是中枢这些一二品的大员。

  甚至朱允炆都打算给内阁定一个任职时限,干够十年或者八年的就自动致仕,这样可以极大避免官员拉帮结派培植门生的可能性。

  只是眼下如果定了这个标准,杨士奇那么年轻,干够十年也才五十岁不到,这么年轻就回乡,有些人才废置的可惜。

  现下郁新要退,朱允炆已经开始着手叫停了。

  他得出面让宗勋罢战。

  再打下去,杨士奇起复之后,那场仗就势必会没完没了。

  “郁敦本明年退了的话,入阁的人很可能是夏元吉。”

  户部尚书算是中枢十部中最容易往上一步的部门了,毕竟国家财政重如泰山嘛。

  杨士奇想了想,又懒得再猜测这些人事上的考虑,转而岔开话题道:“你提领翰林院编修《建文大典》,进展如何?”

  《建文大典》算是眼下解缙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政绩,杨士奇为此也很是操心:“抓紧时间在郁敦本退之前把《建文大典》编修出来,这样的话,说不准你能在进一步,加一个文华殿大学士。”

  “能成吗?”

  解缙觉得这事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三殿学士,陛下能愿意把其中两席的位置都给咱们江西?”

  “事在人为。”

  喝口茶沁了沁嗓子,杨士奇轻咳一声:“严震直也惦记着呢,不过此人的出身毕竟是浙江的豪强,此次钱旭查账,浙商总会倒了那么多大户,不少都跟他严家有旧,这都是他身上的污点。

  在官场上,敌人的劣势就是自己的优势。”

  俩人在惦记着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空缺,而此时的皇宫之内,朱允炆也一样在忧心此事。

  他好不容易借着这个机会,把江西党祸祸成一盘散沙,一旦要是让解缙接了郁新的班,那这内阁就真的姓江西了,那么原本那么一群离心离德的江西籍官员,出于攀炎附势也势必会重新回到杨士奇的门下。

  所以,还是要拿浙党的人来接班。

  严震直进一步,就意味着豪强阶级进一步,谁让严家在浙江的势力如此之大。

  他的背后,是浙商总会这么些年走南跑北经营下来的一整个工商关系网。

  通俗的说,严震直是资产的代言人,是为朱允炆现下所抵触的。

  都很棘手啊。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