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三十三章:安排(下)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因。

  于某之子,或有栋梁之才、或可小富偏安、或为碌碌之辈,皆系其自身是否自律、自强、自重,但无论如何,都应有为民族为国家效力之心,因而,钱财留给子孙毫无益处。”

  当时这番话从杭州盛起而传进北京的时候,可属实让朱允炆、许不忌两人皆肃然起敬。

  这段话更是被刊登两报,抄送天下,内阁甚至开了一堂阁部专题学习会。

  这也是于谦年纪轻轻,就可以从杭州知府的位置直接跃升到北京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朱允炆还是许不忌,都将于谦当成了未来的首辅在培养。

  让于谦来接许不忌的班,绝对是两代人之间的伟大传承!

  也是伟大这一品质的传承和延续。

  偶有时,朱允炆会同许不忌感慨‘卿有一个好的接班人了。’

  每当此时,许不忌也会回上一句‘陛下的接班人亦可如此。’

  培养一个满心满眼都是国家和人民的接班人,两代人、三代人、世世代代的帝王君臣都如此,那这个国家何愁不永世强盛、何愁人民不幸福。

  所以,朱文奎夸于谦的时候,语气是极其真诚的,他是打心眼里敬佩于谦的为人。

  “咱俩之间,十几年交情了吧。”

  朱文奎感慨一句:“从当年一道在湖畔学院上学,先是同窗读学,今又同朝为官。到如今,你也贵为北京知府,封疆大吏了。”

  “是啊,时间过得可真快。”于谦撩开车帘外看,观北京风景,亦有目眩神迷之感:“曾几何时,何曾会想过,于某微末之才,会成为这宛如天都般城市的父母官。”

  这一句倒是提醒了朱文奎,于谦长这么大,还没来到过北京呢。

  “你是没见过小二十年前的北京。”

  朱文奎笑笑:“那时候我还小呢,跟父皇一道北上去漠庭,那时候北伐草原才刚刚开始,徐玉和做北平布政使,这北京啊,就是一军备重镇,虽不说战火残垣吧,也是萧瑟凋敝的很,短短几十年,到成这景象了。”

  于谦频频点头,深以为然,用满是崇敬的语气道:“所以天下齐颂君父之伟绩啊,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上海府您知道吧,君父不过地图上画个圈,短短七八年,渔村破港就变成了繁华的海滨之城,这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是啊。”朱文奎附和道:“年岁越长,对父皇之功业便顿生高山仰止之感,唉。”末了叹口气:“我这辈子便是拍马,也赶不上父皇伟大之万一了。”

  吹捧的话说道几句,马车便稳稳的停在了朱文奎的府宅之外。

  下车的时候,于谦还感慨了一句:“眼下还能在北京看到这种宅邸,也是不易啊。”

  “当初做城市规划的时候,也就长安街和天权街允许这种宅子的存在。”

  朱文奎洋洋得意的炫耀了一句:“用我父皇的话说,也算是留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