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_明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最低、底子最差的举人(比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县(县长)、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担任,人数也不多。

  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

  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换句话说,这帮人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