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90章 成衣、布鞋、书店、读书会_我有虫洞去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嘿嘿!汪鹏这个挂比,早就安排人提前接触。

  相关的书籍也是早早的送上他们的案头,大明的文人不能一棍子都打死。

  很多人只是有时代的局限性,没接触过先进的理念,汪鹏有啊!

  这事还急不得,只有潜移默化中,将其化为已方的一员。

  有钱有权的读书人都有出路,没钱没权的读书人别想出头。

  这大明朝已经二百六十多年了,阶级固化到一定程度,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百分之八十的读书人,根本就别指望考上进士当官发财。

  连宋应星、黄宗羲这样的人都考不上进士,可想而知,大明到了什么程度。

  到现在为止,汪鹏也没打算和这个世界妥协。

  他要建立的国度,和这个世界上已经出现的所有政体都格格不入。

  也从没打算让原有的统治阶层,进入赤旗系统,大明的文官武将里有没有好人?有,很少,但是并不是没有。

  比如毛帅、比如满桂、比如卢象升等等。

  大明读书人有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有,也不多,很多人都是浑浑噩噩,想着金榜题名时,看尽长安花。

  汪鹏认真思考过,以后对旧文人的处理,毕竟都是自己的同胞。

  “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脑力劳动也是劳动。”

  与其等到鼎革之时,让这些普通的底层的读书人茫然无措。

  不如早一点,让他们主动、或被动的看清这个大明,换一条道路走走看。

  军情局很多驻扎在各个城市的商业组,做敲门砖的一开始都是稀缺的辽东贵货。

  站住脚后,就会在当地开一些东北日用品、工具、甚至是鞋帽成衣店。

  别笑啊,当时城市居民的衣服,很少是成衣,大多是自己扯上几尺布,家里的女眷剪裁制作。

  有钱人会有专门的裁缝,或叫制衣匠上门量体裁衣,很少有做好的衣服挂在店里卖的。

  如果有,一般也是人家典当的旧衣物。

  有人要说了,你哪里来的那么多布料,松江棉布了解一下!

  就是现在的上海松江区,元代时棉花栽培地区就日渐扩大。

  明太祖也大力提倡植棉,所以栽培棉遍及全国,棉纺织业也非常发达。

  而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步发展成全国棉织中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

  松江地区每天所出的布匹要以万来计算,有这样的美誉: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松江布远销全国各地,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这个时代,松江有一种优质棉布“三梭布”,布幅三尺余,细密如绸,坚实耐用,为当时最上等的棉布。

  皇帝的御衣就是用三梭布制作的。按照《明史·卷八二》所记载,三梭布的价格非常昂贵。

  成化年间每匹值二两白银,一般粗阔棉布仅值三、四钱白银。

  曾经用它来折付官员俸粮,成化十六年(1480)每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