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圣光报》_三国大教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这话,汪绥的兴奋之情难以言喻。人过留声雁过留名,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丰功伟绩千古流芳更让人激动呢?

  在兴奋的同时,登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仇富心理的。所以过去,很多贫苦人家看他老汪家日子过得好,心里就不平衡,看他的眼神不由自主透着几分敌意,那些雇来的长工私底下也没少说他的坏话。

  自从自从他的名字见报之后,村里的百姓看他的眼神明显不一样了。敌意瞬间不见了,而是转为了发自内心的温和。在路上见到他非但不躲了,还主动迎上前来打招呼,“嘿,汪大善人吃了吗?”

  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虚荣心的。一听左邻右舍称呼自己“大善人”,汪绥顿觉倍儿有面子,那滋味别提多痛快了。

  为了继续维系善人的称号,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大名能再一次登载在报纸之上,汪财主拼了命的做慈善、办好事。

  无独有偶,除汪绥财主以外,其他荣登报刊的地方乡绅富贾如汪绥一般也在自家地头上一个接着一个的完成着自己的善举。没有上过报的乡绅富贾则想方设法向着登报的目标,做着最大努力。

  一时间,“日行一善”俨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区各地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富人行善,最为受益还是普通百姓。教区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又得到了一轮提高。

  明眼人都看得出,富人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行善积德,乃是受了《圣光报》的影响。于是乎人们将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功劳全都记在了《圣光报》的头上,大赞《圣光报》妙不可言。

  有人赞,自然也就有人贬。

  以蔡邕为代表的守旧派士人对报纸上出现的白话文体和标点符号很是反感。蔡邕身为栾奕的岳父和师傅,虽然心中不快,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委婉的将广大士子对《圣光报》的不满转述给了栾奕,告诉他白话文和标点实在有失体统,奉劝栾奕莫要离经叛道,应该让《圣光报》的内容回归到传统中来。

  面对蔡邕提出的质疑,栾奕解释说:“《圣光报》办报的初衷,乃是为了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了解到朝廷的最新举措和主张。为了让更多人读得通、听得懂,这才把语言简化起来。归结而言,它不过是迎合基层民众的产物。”他随后拍着胸脯向蔡邕保证,“《圣光报》所应用的白话书面语仅应用于普通百姓信息交流之中,未来无论是朝廷政令也好,教育、选才也罢,与朝政息息相关的所有书面政令仍会保持传统。”

  蔡邕抵制白话文的初衷,主要就在于惧怕白话文这种有失体统的通俗类文体影响到当下的学术风起,引得青年学子都去学习更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摒弃老祖宗世代传诵下来的文言文。

  得到栾奕的保证,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