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46章 第一位广东状元又没了_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46章第一位广东状元又没了

  今年的大明新朝,北方在全力备战漠北大战,南洋也在爆发式殖民扩张。

  来到南京城,新一届的科举会试已经圆满结束。

  自上次科举改制,重定南北中榜,并且还在海外单独划分一处考榜。

  这一届的科举会试,南榜录取的贡士名额,已经降低到了三榜贡士的50%,从中分出的名额被均分给了北榜与中榜士子。

  海外考区,虽与内地考生同在贡院参考,但不列入总录取人数,只单独划一考区,而且只录取两人。

  会试结束,考生便可称贡士。

  贡士们接着参加殿试,只论排名,不会淘汰,金榜题名后才算新科进士。

  对了,与海外考区一样,这次中榜考区的广南省,也有三人被录取为贡士。

  当然,这并非广南省的士子有多么努力,汉化程度足够高,而是考官特意捞了一手。

  从前明太宗皇帝设置交趾布政司开始,基本上每次开科取士,总会意思一下,录取一两人为进士。

  这虽然不太公平,但也是为了政治平衡考量。

  说起来,这三个广南省录取贡士中,有一人便是踩着这个门槛,从内地迁了户口到广南,然后一路成功考到南京的。

  与他一样的,还有不少士子,只不过这些士子大多都止步于上半年的乡试,有些甚至连乡试都没考过去。

  毕竟迁户口只能解决一部分门槛问题,关键还得自身才学够硬,尤其对于朝廷的新学与海外藩事够了解。

  会试结束,考生们也没空去结伴交友,喝酒庆祝。

  接下来的殿试才是重头戏,会试还有八股文章、新学与海外藩事的了解,而且还是以计分制评卷,基本考完之后部分考生自己就能估算大概能不能中。

  但殿试不同,从前明开始,殿试就已经不考八股文,而是根据朝政时局来出题,让应考贡士们给出施政对策。

  纵观历朝的殿试文章,与其说是皇帝在考校考生们的学问,不如说朝廷在问这些全国顶尖的才子,该如何治国平叛。

  而且也不是单纯空谈,有用的策论,皇帝与朝廷是真的会采纳。

  比如老朱的登极恩科,给出的考题便是怎么消灭北元,状元的文章便是学唐朝的府兵制,在北疆搞屯田卫所,步步为营,不断蚕食经营北疆地盘。

  若是想看一个王朝的真实时局变化,其实你只要依次去看历朝殿试的状元文章,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就拿老倒霉蛋崇祯来说。

  崇祯七年,第三届殿试,策论题目就已经变成:“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