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43章 一朝蝉蜕始化龙_乾隆四十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论上的味道,那么,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无疑使这样的挑战变成了现实,并具有了法律效力。

  问题是北海镇是个怪胎!

  从文明上讲,赵新他们引入的其实就是外来文明,只不过没人知道;而从人种上讲,赵新他们是中国人而非西洋人,所以又不存在华夏亡国灭种的忧虑。

  所以这事就很麻烦了。

  赵新不想遵循旧有的朝贡体系,那么就意味着自董仲舒以来确立的“君权神授”理论的崩溃。北海镇以工业立国,则意味着“尚礼义不尚权谋,在人心而不在技艺”的立国之道再也站不住脚。

  这时候如果还要废除科举,则意味着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知识权力化”链条被斩断,将使得整个知识阶层对国家认同和信仰的崩塌。

  然而恰恰在这个绝对专制的时期,从政治上讲,国家是需要知识阶层协助,来建立认同和信仰的,否则就会处处烽烟,防不胜防。

  某人说可以搞军政府,以后再改过来。

  从古至今,国家的权力体系无非四种,财富权力化、军功权力化、出身权力化和知识权力化。前三者已经被中国人所摒弃,只有知识权力化才算是相对最公平的。

  好的不学学坏的?除了满足个人的野心还能有什么?看看另一时空的暹罗和拉美,军事权力体系一旦固化,谁会允许外人动自己盘子里的奶酪?所有想动的人,要么最后是远遁避祸,要么就是全家死光光。

  皇帝?皇帝那时候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所以,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科举制是不是应该废除,而在于新式教育体系能不能能替代科举制的选才和教育功能,能不能立即担负起科举制原有的政治整合功能,能不能增强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的驾驭。

  很显然,北海镇目前的教育体系还远远做不到。相对于两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四十多万人的北海镇即使人人识字,也是力有不逮。

  别说四十万了,另一时空中,辛亥革命前的新式学堂所吸纳的学生总数近三百万人,而相对于两千万的科举读书人,其社会动员能力还远远不足。乡绅一句话,不管是姓德还是姓赛,全给我靠边站!

  清末民初社会有多动荡、多混乱?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动荡,导致从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失败,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其实古代中国的超大地域为“知识权力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分散化的社会管理成本和小农经济的财政能力限制了知识官僚体制的规模。也就是说,因为小农经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单一化,财政盈余能力太弱,养不起那么多官僚。

  不是皇权不想下县,而是完全承担不起下县的成本。要不是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乾隆继位后又赶上人口大爆发,耕地规模猛涨,就冲

  请收藏:https://m.xiangjiao20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